布萊希特科普系列已經連載了十多期,從他的作品到理論,從他的朋友到家人,如果是一直關注的觀衆應該對布萊希特很熟悉了。今天准備分享一些不一樣的內容,打破布萊希特的傲嬌形象,八卦一下他和本雅明之間的相愛相殺。
贝尔托·布莱希特 图片来源于网络
先來簡單科普一下,本雅明被稱爲“歐洲最後一位文人”,生前以自由作家和翻譯家的身份爲生,代表作品包括《單向街》等,熟知的單向街書店正是取名自這本書。在二十世紀的西方文壇,本雅明與布萊希特的往來是被衆人談論最多的話題之一。很多人(主要是本雅明的朋友往外傳)認爲本雅明與布萊希特的交往從源頭上就是錯的,兩人間的關系雖是互相依賴卻極不對等,本雅明比布萊希特年長十多歲卻總是被怼,甚至還有傳聞稱布萊希特對本雅明及其作品頗多刻薄評價。布、本之間的真實關系究竟是怎樣的?今天帶大家有理有據的吃瓜。
2004年德國藝術學院檔案館公開了大量史料,間接證實布萊希特與本雅明之間的意氣相投。從資料中不難發現,布萊希特當然知道本雅明是他的擁護者和支持者,兩個人雖常常對某些作品的看法存在分歧,但是很長一段時間布萊希特都表現得極其乖巧,他常常委托秘書寫信向本雅明請教,甚至將本雅明的建議譽爲“專家的批評”。就連素來以鐵面無私著稱的批評家阿多諾也不否認布、本之間的友誼,他說:“1932年之後的流亡中,也就是1941年秋天,我第一次重見布萊希特時,他稱本雅明是他最好的批評家”。
不僅看重本雅明的建議,對于本雅明的作品,布萊希特同樣充滿興趣。作爲《言論》的編者,布萊希特多次向本雅明約稿。然而時值動蕩年代,本雅明的文章因爲涉及敏感因素而未能在《言論》上連續發表,布萊希特爲了本雅明不惜向編輯部討債,他寫了“一封極爲氣憤的信”,要求《言論》必須支付酬金。此後布萊希特還多次爲本雅明尋找約稿機會,他誇贊本雅明的文風和論證方式簡明、清晰、穩健,贊歎本雅明學識淵博。與其說布、本關系惡劣,倒不如說布萊希特簡直是本雅明的頭號迷弟。
布萊希特(左)與本雅明(右)圖片來源于網絡
布萊希特在創作時會常常借鑒喜歡的作品,比如在《四川好人》中就出現過莊子的智慧,而布萊希特接受本雅明的特殊形式也同樣如此。布萊希特在研究本雅明文章時,會秘密地引用或者發展出一些類似的思想手法放在自己的作品中。大概對于布萊希特而言,熟悉好朋友的作品,從而贊同其創作動機和思想是最有效的學習手段。從作品上看,1938年布萊希特發表的詩歌《懷疑者》是對本雅明1930年發表的廣播報告《貝爾特·布萊希特》的呼應;而《科爾納先生的故事》中包含的段落也同樣是受到本雅明作品的啓發。
科爾納先生說,有一些哲學家提出這樣的問題,如果我們的生活在每一次關鍵的時刻都聽任最新流行風潮的擺布,那麽生活會成什麽樣?如果我們要自己掌握良好的生活,那我們就既不需要偉大的動機,也不需要睿智的建議,所有的選擇都無必要,科爾納先生說著,聽者對這個問題的提出全都表示同意。——《科爾納先生的故事》
如果我們的生活在最關鍵的時刻被最新的、最受大衆歡迎的流行小調所左右,您認爲生活將變成什麽樣子?——《論超現實主義》
布萊希特與本雅明之間的友情遠遠超過普通人之間的交好,那究竟是什麽原因讓世人誤認爲二人關系破損?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?其實還是和作品有關,藝術家在觀點上有分歧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?衆所周知,布萊希特對本雅明的部分作品都表現出了一種態度冷漠的批評,比如報告《作爲生産者的作者》、論說文《弗朗茨·卡夫卡》等,但是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布萊希特中斷過對本雅明的尊重之情,哪怕是在本雅明去世之後。
布萊希特與本雅明的友誼促使他們互相影響,甚至産生了新的化學反應,讓布、本二人總是表現出某些令人驚異的相近。或許是性格原因讓他們的關系被衆人誤解,布萊希特火爆,本雅明細膩,但就是在這樣的碰撞下才給予彼此創作的靈感,酒逢知己飲,詩向會人吟,外人又怎樣知道他們的心有靈犀。